內容簡介
2017年德國紅點設計獎
烏托邦工具箱,是對於未來工作的一種基本創造力的激勵。中文版的問世,是因應台灣以及全球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下,對當前社會的重要貢獻論述。本書聚焦在最珍貴的人力資源──創造力,為我們的共同生活設計未來。這本書是為無論在哪裡工作或生活在哪個社會中的所有人準備的,為加入台灣觀點,原書其中有關歐洲內容的一小部分將替換成與台灣相關的內容,如近年執行社會設計相關的最新成果。本書想傳達的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態度,不僅將歐洲案例介紹給亞洲社會,同時也把台灣的觀點立場,增列到書中產生對話關係。
這是一本能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操作說明書,書裡包含了文字論述、影像、談話、名言佳文的摘錄與「Do-it-yourself」活動紀錄等,以創造力貫穿全書,收錄了藝術、科學、經濟、教育……等領域的文章;另外,書中穿插出現的空白頁面,提供讀者實踐的空間,讀者可以發揮創意,構思、塑造未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朱麗安‧史迪格勒(Juliane Stiegele)
德國藝術家,長期耕耘於城市與環境介入、裝置藝術及影像藝術等方面,並有豐富的國際工作經驗。1998至2006年,曾先後於德國威瑪的包浩斯大學、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伊爾迪茲大學及德國的奧格斯堡大學任教。自2006年起,Juliane幾乎每年都以客座教授或講師身份授業於臺北的實踐大學以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新媒體藝術學系,並且以講師的身份授業於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2008至2010年,曾於義大利的波爾札諾大學擔任約聘教授。
2013年,Juliane創立了「烏托邦工具箱」計畫:書籍、集體與網路。2014年,在德國奧格斯堡的舊發電機廠房建立了「烏托邦工具箱」的永久據點。
戴嘉明
為台灣動畫藝術領域的先驅者,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擅長於數位動畫、媒體整合和視覺設計。近年來關注動畫在新媒體範疇發展的可能性,嘗試詮釋Animation(動畫)的定義與形式,曾透過策展提出動畫不該侷限於主流媒體與刻板印象,他也利用充氣、點鈔機、3D列印、旋轉台與AR等虛擬與實體結合的方式,重新在生活環境中尋找賦與生命(Animate) 的形式與題材。動畫作品發表於SIGGRAPH、HCI International,舉辦過多場動畫展與策畫關渡光藝術節。
譯者簡介
賴雅靜
1962年生,政大中文研究所畢業,旅居德國十年,期間曾任德國兩家出版社中文圖書特約編輯並為中國時報開卷版撰文介紹德文新書與出版界動態。
目前返台定居,從事版權代理工作,業餘以翻譯為樂,至今譯有童書、青少年文學作品及非文學類成人圖書等逾百種。
章節
- 00 以提問代替前言(p.15)
- 01 序言 Juliane Stiegele,戴嘉明,王俊傑(p.19)
- 02 因為無處 ⋯⋯,引言 Rainer Maria Rilke,捷克(p.29)
- 03 特殊任務藝術工作室,訪談 Patrik Riklin,瑞士(p.31)
- 04 警告,Do - it - yourself 行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p.45)
- 05 私人空間 —— 公共空間,表演 Asta Nykänen,芬蘭(p.49)
- 06 現在誰來為我們造方舟?短文 Mike Davis,美國(p.53)
- 07 天際線,靜物錄像 Juliane Stiegele,德國(p.57)
- 08 超國家共和國,訪談 Georg Zoche,德國(p.61)
- 09 我們將得以 ⋯⋯ ,短文 John Maynard Keynes,英國(p.77)
- 10 兩種危險 ⋯⋯,引言 Paul Valéry,法國(p.81)
- 11 並不如詩的栖居 —— 袁廣鳴「不舒適的明日」個展,短文 王嘉驥,台灣(p.85)
- 12 秩序與混亂,學生創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p.93)
- 13 抗議冷感,藝術創作 Toby Huddlestone,英國(p.109)
- 14 立法院默不吭聲 ⋯⋯,行動藝術 Juliane Stiegele,德國(p.113)
- 15 地獄裡最熱的地方 ⋯⋯,引言 Dante Alighieri,John Fitzgerald Kennedy,美國(p.117)
- 16 反抗的新美學 —— 公民不服從的型態,本文 Juliane Stiegele,德國(p.119)
- 17 佔領第 561 小時 —— 太陽花學運,報導 袁廣鳴,台灣(p.137)
- 18 巴拉克.歐巴馬將諾貝爾和平獎轉交給 ⋯⋯,行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p.145)
- 19 移動式訊息 —— 都市展示,學生創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p.149)
- 20 你的夢想是什麼?公共項目 邱靖雅,台灣/ Erwin Heller,德國(p.157)
- 21 你永遠無法 ⋯⋯,引言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美國(p.165)
- 22 工作室是陷阱,引言 Marina Abramovic,美國(p.169)
- 23 僅只一種 Juliane Stiegele,Erwin Heller,德國(p.171)
- 24 吹氣式汽車,實體物件,學生創作 奧格斯堡大學,德國(p.187)
- 25 所有可行的 ⋯⋯,引言 Lord Mountbatten,英國(p.191)
- 26 每天犯下一個錯誤,Do - it - yourself 行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p.195)
- 27 烏托邦無所不在,訪談 Nick Tobier,美國(p.199)
- 28 終結剩食的行動柑仔店,報導 陳佾均,台灣(p.209)
- 29 藝術不是 ⋯⋯,藝術介入 Patrick Mimran,瑞士(p.213)
- 30 微型烏托邦,學生創作 Juliane Stiegele,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p.217)
- 31 動畫經濟反思的設計,本文 戴嘉明,台灣(p.231)
- 32 我認為放慢生活步調 ⋯⋯,訪談 Geert Lovink,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p.237)
- 33 在社會藝術裡我們還只是個胎兒 ⋯⋯,訪談 Götz W. Werner,德國(p.247)
- 34 細胞,引言(p.263)
- 35 最重要的工具是人,訪談 Johannes Stüttgen,德國(p.267)
- 36 連結間隙,藝術介入 Charlie Richardson,英國(p.281)
- 37 將台北市升溫 1°C,學生創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p.285)
- 38 論心在未來的發展,引述 Rudolf Steiner,奧地利(p.293)
- 39 唯一算數的 ⋯⋯,引言 Albert Schweitzer,德國(p.297)
- 40 擁抱陌生人,藝術介入 Lisanne Hoogerwerf,芬蘭(p.301)
- 41 從天上墜落人間的建築,本文 Juliane Stiegele,德國(p.307)
- 42 鼓舞,短文 Max Zurbuchen,瑞士(p.319)
- 43 樹木限定,於秘密場所的 15 項表演 Juliane Stiegele,德國(p.321)
- 44 鼓舞,訪談 齊柏林,台灣(p.325)
- 45 我歡迎下一秒 ⋯⋯,引言 John Cage,美國(p.335)
- 46 事關全體,本文 Hans-Peter Dürr,德國(p.337)
- 47 人是 ⋯⋯,短文 Albert Einstein,瑞士,美國(p.355)
- 48 靜空,宗教場域的介入活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p.357)
- 49 Legarsi Alla Montagna, 藝術計畫 Maria Lai,義大利(p.375)
- 50 生命如果沒有凋縮或開展 ⋯⋯,引言 Anaïs Nin,法國(p.381)
- 51 駕飛機的男孩,攝影 Dann Tardif,加拿大(p.385)
- 52 相較於他將要執行的飛行任務 ⋯⋯,引言 Joseph Beuys,德國(p.389)
- 53 橫放的漏斗 —— 一個思考工具,短文 Juliane Stiegele,德國(p.391)
- 54 自學者,引言及名單(p.395)
- 55 兒童的烏托邦創思,繪畫 德國(p.399)
- 56 上機器人課的女孩們,學生創作 陳娟宇,台灣(p.407)
- 57 四周皆無 現在於此,引言(p.415)
- 58 災難研究所,藝術創作 Kelli McCluskey,澳洲/ Steve Bull,英國/ Juliane Stiegele,德國(p.419)
- 59 我通常接著做我最害怕的事,引言 Marina Abramovic,美國(p.429)
- 60 問題,文字 Rainer Maria Rilke,奧地利(p.431)
- 61 十年之後再打開,Do - it - yourself 行動 Juliane Stiegele,德國(p.435)
- 書本工具書,某些啟發我們的書與DVD(p.440)
- 烏托邦工具箱 —— 組織(p.442)
- 感謝(p.444)
- 圖片來源(p.446)
- 中/英、德文對照表(p.448)
- 作者簡介(p.452)
- 出版 | 籌備(p.454)